(资料图片)
前不久,一则“囤‘蒙脱石散’应对XBB毒株出现的胃肠道症状”的消息登上热搜,起因是当事人发布了一条提醒亲朋好友的朋友圈,被人截图后广泛传播,最终使得药品“蒙脱石散”一夜脱销。尽管当事人在朋友圈中澄清文字内容均为个人理解和猜测,但朋友圈的截图在一次次的传播中已然变了味,不少人将截图断章取义,在网络中广泛传播。(1月19日 《法治日报》)
上述“蹭热点”事件发生后,当事人表示自己已经到当地派出所做笔录,并接受了民警的批评教育。然而毋庸置疑,事情一经发酵已造成不良影响。且类似情况并非个案,“蹭热点”已成了一股“歪风邪气”,既令人厌恶,情节严重的还违反了公序良俗乃至法律法规。
诚然,个人或者单位在社交平台上适当蹭一些热点、提高热度,本无可厚非;“蹭热点”借势营销增加关注度和流量,借此吸引公众眼球,扩大传播效果,也未尝不可。毕竟,顺势、借势从而造势已经成为当下商业营销的一个手段,是以较小成本获得更大利益的常规之举,常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只要不违反法规,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但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人在博取眼球时丧失底线,哪怕“黑红兼收”,哪怕罔顾道德和法律,只要“火”就行。在这部分人眼里,什么热点都可以蹭,对于方式方法也不管不顾。如此“蹭热度”行为,既不道德还涉嫌违法,因为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蹭。“蹭热点”也要有基本的是非观,至少具备三个前提:一是不能侵犯他人利益,二是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三是不能损害公共利益。
对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政策法规。“蹭热点”必须注意角度、尺度、力度,乃至限度,绝不能没有底线,而这个底线就是道德和法律。平台应增强“把关人”意识,加强相关内容和账号的审核,在事前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不良内容的传播。广大网友也要增强分辨力和是非判断力,避免盲目因“蹭热点”得不偿失。
当然,对无底线“蹭热点”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坚决查处任何逾越底线的行为。这有赖于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判定标准及处理、惩戒规则,加大识别和打击力度,当机立断,该禁言的禁言,该封号的封号。总之,“蹭热点”未尝不可,无底线则必须“零容忍”,由此才能增强威慑力,使“蹭热点”不再“跑偏”。(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