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名录,我县入选7项!
2023-07-08 04:23:04 建湖网

近日


(资料图)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

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县共有7项非遗项目入选

有民间文学、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民俗等等

快来一起“围观”吧!

民间文学

建湖淮剧传说

建湖淮剧传说主要是关于淮剧的由来衍生的一系列民间故事,流传于建湖、阜宁及淮安等地。

淮剧的前身是“香火戏”,又称“僮子戏”,是一种拜佛求神、驱邪纳吉的民间活动,这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就是淮剧的雏型。据查,建湖最早关于香火戏的记载是在公元1488年(明代弘治元年),一位出生在恒济镇小袁庄叫胡仁的僮子,他能歌善舞,弱冠之年便已远近闻名,他留下的“海刚峰水上救难”的故事流传至今。胡仁是淮剧界公认的“香火戏”鼻祖。

1796年(清嘉庆元年),香火戏已在建湖、兴化、宝应等沿荡地区盛行开来,据建湖县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中记载:“嘉庆元年,吕氏九世世凰公演香火戏。”这是迄今最早的关于淮剧演出的史料记录。由此可见,220多年前“建湖淮剧”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风格。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唱腔婉转、乡土味浓郁的淮剧进入到繁荣发展期,建湖的周二娘、李玉花被称为淮剧界第一代女演员,二人各具特色,一个嗓音动听,表演传神入骨,一个精于演戏,唱腔独树一帜,是淮坛盛开的两朵金花,推动了建湖淮剧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继而淮剧班社风行建湖,韩太和的“韩家班”、吕维翔和骆步蟾的“合益班”、嵇佳芝的“嵇家班”、沈月红的“胜利班”、徐寿宝的“徐家班”相继组建,他们演遍大江南北,在苏、沪、皖、宁一带播下了淮剧的种子。 

传统技艺

1.庆丰盐水鹅制作技艺

庆丰盐水鹅制作技艺是一项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地区的传统卤制工艺,以当地的草鹅为原料,采用祖传秘方,经腌制、煨煮等流程制作而成,追求细嫩口感,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古代的庆丰,东临大海,周围的滩涂均为盐场,居民多为盐民灶户。彼时,食盐作为重要民生物资,官府严格管控,价格昂贵。寻常人家饭菜中用盐很少,而盐民的劳作是体力活,盐摄入量过少,干活没有力气。盐民经长期摸索,发现渔盐(一种未经加工、提纯度很低的粗盐),管控相对松动,市场价格也不贵,较为容易获取。渔盐虽不能直接食用,但可以腌制咸鱼等食物。岁月流转,腌制的范围也从鱼扩大到鸡鸭鹅等禽畜,其中尤以咸鹅最具代表性,后又不断借鉴吸收融合其他传统工艺,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庆丰盐水鹅制作技艺。

2.建湖九龙河鲜制作技艺

“建湖九龙河鲜制作技艺”是里下河地区生态美食的集成,是建湖美食的大成,是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支撑,以九龙口湿地食材、建湖食俗文化、地标美食为基础,经建湖美食技艺的传承、创新、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食养融合的菜品、产品、商品之总称。

九龙口特殊的环境资源得益于上天的恩赐,而“建湖九龙河鲜制作技艺”的美食佳肴多是九龙口人民千百年来饮食文化和技艺传承的结晶。明清时期,两淮地区是漕运、盐运中心,成为闻名全国的淮扬美食文化中心,而九龙口作为淮安府的辖地,吸收了众多成熟的淮扬菜制作技艺,在这里,可以深刻体会淮扬菜“就地取材、土菜精做”的精髓。

3.九龙口大鱼圆制作技艺

九龙口大鱼圆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九龙口及周边乡镇,九龙口大鱼圆选用九龙口产的新鲜草鱼为原料,因其以湖荡里野生的螺蛳、虾和昆虫幼虫等为食,肉质饱满鲜嫩。取鲜鱼宰杀后,去除鱼皮、鱼骨,加水浸泡、清洗,人工剁制成鱼茸,再加入葱姜、淀粉、鸡蛋等配料,反复搅拌均匀,后再经人工挤压搓制成丸状,入油锅煎炸。

九龙口大鱼圆外观色泽金黄,光洁似珠,圆润饱满,其里肉色雪白,入水即浮,食之无渣,口感细腻鲜嫩爽口,营养丰富又美味。

如今,九龙口大鱼圆制作技艺已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在坚守百年文化精髓的同时创新发展,走出建湖向更多人展示它所蕴含的非遗美食文化。

4.黄土沟大鱼圆制作技艺

黄土沟鱼圆是里下河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中后期,就由当时的厨师首创而成。黄土沟大鱼圆技艺是先民以草鱼、葱姜等为原料,用剁、搅、煎的传统烹饪手艺制作而成。黄土沟大鱼圆制作技艺主要流簿于沿河镇及周边的义丰、广洋湖等地。

鱼圆制作最早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楚文王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就怒斩厨师,此后,楚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

相传明代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官军与百姓团结一致,奋力抗敌,终打败倭寇。为犒劳前方将士,家家户户使出浑身解数,争做特色菜、招牌菜,黄土沟的一位王姓厨师为了与众不同,精心创制了鱼圆,寓意打了胜仗,平安凯旋,阖家团圆,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虽然黄土沟大鱼圆的由来已无法考证,但这美味的菜肴早已深入里下河地区人们的心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之一。

传统医药

建湖蛇串疮疗法

陆家湾瞿姓祖爷爷瞿雯敏是陆家湾建湖蛇串疮疗法的第一代传人。1843年的初夏,福建天竺山道观的一位姓瞿的云游道士,途经陆家庄一带。当时正值梅雨季节,瞿道士贫病交加,饥饿难忍,昏倒在风雨之中的泥泞道路上,奄奄一息。祖爷爷从秧田劳作冒雨回家,发现了瞿道士,心怀恻隐之心,把自己的斗篷和蓑衣让给瞿道士穿戴,并且把他接回家中,熬了一碗姜汤,救了瞿道士一命。后瞿道士终于因为积劳成疾,客死他乡。瞿道士念在和瞿家祖爷爷五百年前是一家,按照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便将天竺山蛇串疮速愈秘方传给了祖爷爷。那一年瞿家祖爷爷56岁。为感瞿道士的恩德,祖爷爷用芦席筒土葬了瞿道士,立碑“瞿道士之墓”。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毁碑平坟。据说,天竺山道长瞿宗琼,即为瞿道士的后人。

1845年,瞿家祖爷爷去世,享年58岁。临终前将瞿道士的天竺山蛇串疮速愈秘方传给了他的儿子瞿耀廷。天长日久,斗转星移,天竺山蛇串疮速愈秘方,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改称“建湖蛇串疮疗法”。

瞿耀廷勤奋好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将此秘方继承。从此,“建湖蛇串疮疗法”世代相传。瞿耀廷为第二代传承人,目前已经传至第八代。“建湖蛇串疮疗法”是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汲取古今膏药精华,结合上百年的研究成果,采用现代工艺,精心研制而成的一种纯中药方剂。

民俗

建湖水乡婚俗程仪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建湖繁衍生息,建湖地处里下河地区,婚俗文化凸显水乡和荡区特色。建湖地区的婚礼流程一般为:恋爱(相亲)、订婚(请媒)、送日子(下小定)、发嫁妆(发妆奁)、吃娘家饭(让家饭)、催妆、正日、回门、会亲(瞧朝)、满月等等。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们一直在行动

这个夏日,一起来建湖

走进非遗~

来源:县文化馆、建湖有戏、建湖发布

本文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