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西湖便作为杭州的“名片”为人们所熟知。而对于杭州来说,西湖既以其旖旎的风光而成为杭州的自然财富,又因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而成为杭州的人文宝藏。自然和人文的调和在西湖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湖的闻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而这也决定了西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而得到传播的,即使是在西湖意象东渡日本的过程当中也不例外。
西湖意象随白居易诗作传入日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杭州是与日本渊源颇深的一座。《资治通鉴前编》卷十八记载:“今日本国亦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子孙支庶入海为倭。”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祖先之一可能就来自江浙一带。根据《日本书纪》记载,这些吴国人在日本多成了工匠,将当时吴国、越国的生产技术传播到日本。9世纪时,日本遣唐使的记述中出现了关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内容,自此之后,历朝历代的日本人造访杭州,往往都要用文字记录下杭州的美景。在此过程当中,伴随着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人与物的交流,杭州自身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东渡到了日本,并借由文艺作品在日本文化中扎了根。而在这当中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当属西湖意象。
作为杭州名片的西湖意象传入日本,始于《白氏文集》(又名《白氏长庆集》)的东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838年,《白氏文集》东渡日本,并很快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白居易曾于长庆二年(822)至长庆四年(824)担任杭州刺史,在此期间创作了上百首与杭州有关的诗歌。他离开杭州之后,又创作了3首追忆杭州的诗歌。而随着《白氏文集》在日本的风行,这些描写杭州的诗歌也在日本流行开来,西湖的形象便逐渐为日本人民所熟悉。白居易在描写西湖的同时,也描写了西湖周边的孤山、灵隐寺、白堤等景观,因而西湖这一意象在传入日本时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正因为如此,西湖及其周边的景物,特别是白堤,作为一种意象在日本文化中便与白居易本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白居易与西湖意象几乎同时在日本传播开来,因而在日本文化中,白居易与西湖之间的联系也可谓是影响深远。
五山文学包含完整西湖意向体系
如果说西湖意象在日本得以传播有赖于白居易,那么西湖意象中有关隐逸的一面被发掘,则要归功于镰仓和室町时代的五山文学。在日本的镰仓和室町时代,约有400名日本禅僧入宋、入元、入明。其中很大一部分禅僧是从杭州登陆的,并曾造访灵隐寺、净慈寺等位于杭州的寺院。这些僧人大多来自日本的五山寺院。他们回到日本后,将自己对西湖的印象记录下来,因而这一时期,西湖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五山禅僧的文学作品中。单是在收录五山禅僧汉诗、随笔、日记的《五山文学全集》和《五山文学新集》中,就包含与西湖有关的各类作品381篇。从镰仓末期到室町初期,五山文学在幕府的支持下成为日本文学的正统,而五山文学的发展同样带动了西湖意象在日本的传播。
在五山文学使用的杭州意象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与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相关的一系列意象。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或林和靖,他40余岁便隐居杭州孤山,20余年不仕不娶,唯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或许是林逋身上体现出的隐逸气质与禅宗追求的超脱世俗的境界不谋而合,在五山禅僧创作的汉诗中,林逋以及与他有关的梅、鹤、孤山等意象出现得十分频繁。日本学者绵田稔在分析日本14世纪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及其画赞时提出,梅、柳都是与西湖关联的意象,且在当时的西湖意象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林逋的形象。遣明使、僧人天与清启曾在一幅《西湖图》的画赞中说道:“西湖以梅而重焉,梅以和靖而重焉”,可见林逋在五山禅僧心目中地位之高。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现代作家游览西湖时,仍往往会造访放鹤亭和林逋墓等古迹,并对林逋“梅妻鹤子”的生活表现出由衷的向往。
据统计,在《五山文学全集》和《五山文学新集》中,被入元僧、入明僧吟咏过的杭州名胜有33处,其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西湖、孤山和六桥。而没有入元、入明经历的禅僧创作的诗文,涉及44处杭州名胜,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依然是西湖、孤山和六桥。五山文学大量使用林逋以及梅、鹤、孤山等意象,对西湖湖面、都市、河川、寺庙、山峰和泉水等景观都有描写。可见在这一时期,西湖在五山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体系。
此外,各类与西湖有关的爱情故事也对西湖意象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演绎各种爱情故事的舞台,而这些爱情故事的东渡也同样影响了西湖意象在日本的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白娘子的故事始于唐宋,到明清基本定型,而明末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包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以说是故事成型的标志。日本江户时期作家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中的《蛇性之淫》一篇,便是根据《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改编而来。由此可见,白娘子的故事当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人所知。从日本近现代作家关于西湖的记述来看,除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外,《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与西湖有关的爱情故事也在日本有一定的知名度。
方志和绘画传播更具体的西湖意向
17世纪以后,西湖意象在日本的传播有了新的媒介,那就是地方志和绘画。《西湖志》等地方志既提高了西湖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也使日本人对西湖景观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而在绘画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禅僧雪舟等人创作的《西湖图》。入明僧雪舟在造访杭州之后便创作了《西湖图》,而亲眼所见的西湖美景也帮助他确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弟子秋月也在入明时造访西湖,并用画笔描绘了当时的西湖景观。从17世纪到19世纪,日本画家创作了大量以西湖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从视觉上促进了西湖意象在日本的传播。而到了江户时代,“西湖十景”的成型伴随着西湖题材绘画的创作,使日本人对西湖的认知更为具体、直观。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日本庭园对西湖景观的模仿上。日本的小石川后乐园、旧芝离宫恩赐庭园、缩景园等名园中,都有以西湖景观为模板建造的景点。
由于西湖意象已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扎根到了日本文化当中,明治维新以后,尽管日本开始了全盘西化的进程,但仍有许多日本作家踏上中国的土地,慕名来到杭州,希望在这里找到“记忆中”西湖意象的影子,其中就包括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总之,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意象自形成之日便传入日本,并由遣唐使、入宋僧、入元僧、入明僧等目睹西湖美景的人广泛传播,使没有到过杭州的日本人也对西湖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因此,西湖意象就成了日本人的集体文化记忆和社会集体想象物,对日本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日本近现代作家的杭州想象与文化记忆研究”(20FWWB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熊本大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