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英在《八十年代访谈录》的开篇曾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描述为“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浪漫年代。”在这个年代中涌现出了一批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既被环境所塑造、鼓动,同时又作为浪潮中身手矫健的泳者,共同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彼时的“文化热”中,一众试图打破传统常规、尝试对西方思潮进行绘画性转译,找寻“另类的绘画语言”的艺术创作者们所自发形成的“’85新潮”运动,成就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底色。耿建翌即为其中一位重要的前卫艺术家。
张培力(左)与耿建翌(右)90年代初在杭州。图片由张培力提供。
耿建翌90年代初在杭州的工作室。摄影:罗永进。图片由张培力提供。
(资料图片)
八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通过译介涌入内地,长期浸淫在以苏派社会写实主义传统绘画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体系下的艺术家们,开始不约而同地尝试创作全新的绘画风格。时为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的耿建翌,在老师郑胜天和金一德的鼓励和启发下,走上了他对“主题先行论“的反叛之路。他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对“被规训”的抵抗,悉数反映在其学生时期的习作中,并在其毕业作品《灯光下的两个人》中达到了一个高潮。社会现实主义的出走或背离,以及那种“外冷内热”的独特绘画风格的诞生,是耿建翌“用橡皮擦擦除过往笔迹”的一次实践,也是为其后续创作建设灵感“停机坪”的一种举措。毕业后,耿建翌先后参与“’85新空间”、创办“池社”等,均是在这样一种与时代保持着“伴随的距离”的创作逻辑中展开的。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3。摄影:孙诗。
耿建翌,池社活动之二“绿色空间中的行者”,1986。图片由宋陵提供。
耿建翌,《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布面油彩,178 × 149 cm。私人收藏。
本次对话将邀请“’85新潮”的参与者、见证者费大为、张培力,及其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刘畑,依托档案及文献资料,不仅对当年的历史语境进行复述还原,同时也希望尝试跳脱出线性的历史书写,洞察耿建翌之为艺术家,在马赛克式的历史横截面中所处的特有的位置。此外,本次对话也希冀费大为作为UCCA开馆大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的总策展人,在时隔近20年之后,以此次耿建翌的展览为契机,以老耿为例,再谈“八五”及其留给我们的遗产。
费大为提供的耿建翌相关资料。
UCCA对话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重溯新潮
活动时间:2023.4.30(周日)14:00—16:00
主持人:费大为
嘉宾:张培力、刘畑
活动地点:北京UCCA报告厅
费大为,策展人、评论家
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1954年生于上海,现居北京和巴黎。
张培力,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刘畑,策展人
策展人。《耿建翌》(2022)画册主编,《关于——耿建翌》(2015)学术编辑。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