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晚的图书馆邂逅苏东坡 走进这位“全民偶像”的“破圈”之旅 当前聚焦
2023-03-26 01:15:33 封面新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月25日,当苏轼的传世名篇飘荡在仲春成都上空,走进夜晚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就会发现在此处,能够邂逅一个“穿越”而来的苏东坡。

当晚,“图书馆之夜——深夜剧场”的首场活动“苏东坡之夜”正在上演。四川人艺的经典话剧《苏东坡》到来,主创们根据图书馆内的环境,对作品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并在负一楼的空间进行“少年苏东坡和苏母”“水调歌头”两场《苏东坡》片段节选演出,呈现出一台在图书馆里演出的话剧。演出现场观者如织,不少小朋友更是在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去。

“苏东坡之夜”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演出结束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董凡、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探讨起了“全民偶像”苏东坡的“破圈”之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苏轼以他的天才、灵动、超逸,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而在文博、话剧领域,又将如何把这个“千古大IP”进行展现和解读呢?活动现场,在两位文化学者的讲述中,观众有了些许答案。

“苏东坡之夜”现场

当话剧《苏东坡》走进图书馆

带领读者开启“穿越”之旅

倘若在今年的春节期间走进四川博物院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也许能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在展览着素数真迹的展厅之中,由话剧演员扮演的苏东坡穿越在众多珍贵文物之中,结合现场的展陈,似乎穿越了时空,将到场观众带回到了雅致又别具风物的宋朝。原来,这是四川博物院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打造的文博版话剧《苏东坡》。而在当晚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观众也领略到了一场图书馆中的话剧《苏东坡》。

“苏东坡之夜”现场

作为四川人艺经典剧目之一,该剧自策划以来历时八年之久、六易其稿,2018年首演以来,收获了不菲的成绩。讲座现场,董凡也分享到了话剧背后的创作故事,她表示,剧中还创造性地融入了川剧的“帮腔”,使戏剧与戏曲完美融合,造成奇异的舞台效果,力求让观众对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从2017年开始,第一版的话剧《苏东坡》问世,这些年这场话剧走过了全国各地,巡演了100多场。”董凡还说到,不仅有文博版的《苏东坡》,更有文旅版的《苏东坡》在文殊坊上演,在沉浸式的演出氛围中,见到一个乐观豁达、富有情趣、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

此次,话剧版《苏东坡》来到图书馆中,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舞台艺术与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的魅力。“不同于常规话剧舞台的表现方式,在图书馆内表演一场话剧,能够使观众都身处场景之内,沉浸入情节之中,近距离地感受人物情绪的流动,直至被包围,被感染,被共情,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成都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王承佳说道。

从话剧到文物再到展览

“全民偶像”苏东坡的“破圈”

不光是话剧艺术需要“沉浸式”的体验,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中,寻求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更多探索。而即将在3月26日迎来闭幕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自开展伊始就备受欢迎,人气爆棚。展览更在观众的呼声之中,将结束日期由原定的3月5日延长至3月26日,可见观众的不舍。

“现在人们开始走进博物馆,我们作为博物馆人也在思考,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展览,能够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谢丹说起了此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背后的故事,表示因为博物馆以历史文物作为主体呈现给观众,因为文物它是比较静态的,所以怎样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他们研究和想要抵达的方向。

“我们从内容的打磨,再加上展陈的形式上,运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譬如多媒体沉浸式等方式。”而此次亮相的文博版的《苏东坡》,通过戏剧的形式,把文物和历史的背后的故事活态化,以一种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公众。“展览当中的一些场景,也借鉴了戏剧舞台的一些舞美技术,所以在策展的过程中,就计划要有一些场景观众可以去打卡拍照,然后发朋友圈。”

谢丹还特别说到,在策展的过程中,团队一开始不太想把苏轼解读成一个多么“高大上”的人。“因为太‘高大上’的人,是没有办法学习的。其实苏轼是一个很接地气、很有温度的人。而展览中的不同单元,都抓住了不同的人群,都是普通观众可以去学习的苏轼身上的要点。”

在当晚的“苏东坡之夜”中,将四川历史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戏剧艺术融汇到了图书馆这一空间之中。作为“深夜剧场”的首场活动,据成都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王承佳介绍,“深夜剧场”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分享对谈的方式,对已有的场地加以利用,邀请剧团、演员以戏剧、戏曲等多种形式,将公共空间和演艺空间相融合,让经典作品在全新的现代场馆内重现。“未来,成都图书馆还将开展多场‘深夜剧场’系列活动,让走进图书馆享受阅读之乐,成为越来越多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图片由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提供

热门推荐